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2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好文荐读|刁晏斌:再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

刁晏斌 语言学心得 2021-12-26


“语言学心得”新版块掉落~好文荐读(第七期)了解“再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再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

晏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刁晏斌.再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J].汉语学习,2021(01):65-75.


摘要:文章是《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一文的后续讨论,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探讨隐性差异的内涵与外延,把词汇的隐性差异界定为词形相同、读音相同、基本词义相同,只在附加意义和具体用法等方面存在一定不同的词汇差异现象,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数量也很多;二是从隐性差异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彼此有无之别、范围大小之别和程度高低之别等三个方面,考察其具体表现;三是讨论隐性差异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从华语研究以及相关工具书编纂两个方面展开,就前者而言是深化和细化研究的重要抓手,就后者而言则是发现与解决释义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华语; 普通话; 词汇; 隐性差异;


本文获得《汉语学习》期刊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00 引言


本文对我国语言生活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审视当前语言生活研究热点,反思语言生活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反映的问题,以期推动我国语言生活的未来发展。不久以前,笔者立足于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词汇在具体使用中的隐性差异,进行了尝 试性的调查以及初步的归纳总结,完成了《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论文完成后,还有一种强烈的“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另成一文。如果说上一篇 文章主要立足于事实发掘的话,那么本文则试图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本文在取材及表述上延续前文,华语是指“海外华语”,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代表。华语语料取自在该国颇具影响的华文媒体光华网,为节省篇幅,举例时只标时间不标出处,普通话的调查对象则是“人民网-搜索”;词典释义分别取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简称《现汉》)和《全球华语大词典》(简称《词典》)。


01  隐性差异的内涵与外延


1.1 已有的相关表述   
        李行健(2013)立足于海峡两岸词汇对比,首次提出“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的概念。时至今日,相关的跟进讨论并不多见,因此总体而言,这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厘清。一般认为,普通话以外的华语之间有更高的一致性(周清海 2016,刁晏斌、 侯润婕 2016),我们曾经指出这种一致性与其直接继承早期国语有直接关系(刁晏斌 2015),我们把上述“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这一对概念用之于普通话与马来西亚华语词汇之间的对比。 

李宇明(2017)把两岸之间词汇的隐性差异词分为六种,徐复岭(2014)对其进行重新概括,统称之为“同形同义异用词”,归纳为以下六种:一是使用范围不同,如大陆“衬衣” 既指内衣也指衬衫,而台湾只指前者;二是搭配对象不完全相同,如大陆“隐瞒”只及于事, 而台湾还可以及于人;三是语法特点不同,如“提速”在台湾可带宾语;四是文化附加义不同,如两岸都有“教师节”,但具体的时间不同;五是色彩附加义不同,如“充斥”的感情色彩义不同,“阿姨”的方言色彩义不同,“而已”的语体色彩义不同;六是活跃程度和使用频 率不同,如“幼稚园”大陆很少使用。相对来说,徐文的概括更加细致、全面,是对隐性差异内涵与外延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述。     

我们认为,除了上述的频率差异属于“词用”外,其他各种表现基本都可以归结到“词义”的范畴中,换言之,所谓隐性差异,其实主要是词义的差异,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太赞同把隐性差异词称为“同形同义异用词”。既然主要是词义问题,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从已有的词义理论与知识体系出发,来对隐性差异的内涵与外延做进一步的探讨。   

不同的词义知识体系中,对词义构成的认识及具体的划分各不相同,而无论有什么样的 不同,其中都有与隐性差异相对应的部分,而由这样不同的划分与对应,我们也可以对隐性 差异的内涵与外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张志毅、张庆云(2000)讨论了义位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组基本概念:义值、基义、陪义、义域。义值指的是词形式所表示的内容,它由基义和陪义构成;基义是义位的基本义值、基本语义特征,是义位的核心(义核),同时也是义位的基础、支柱和主导;陪义即传统语义学、词汇学所说的“色彩”,是义位的附属语义特征,包括属性陪义、情态陪义、形象陪义、风格陪义、语体陪义、时代陪义、方言陪义、语域陪义和外来陪义;义域指义位的量,是义位的意义范围和使用范围,具体包括大小域、多少域和语用域,而语用域又包括显性伙伴义、隐性伙伴义和适用域。按张文的分类,以上的陪义以及义域中的隐性伙伴义和语用域等,基本都属于隐性差异的范畴。   


1.2 我们的认识   

结合徐复岭(2014)等的划分,对隐性差异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做出说明。我们把词汇的隐性差异界定为词形相同、读音相同(不同的华语区偶尔会略有差异)、基本词义(义核)相同,只在附加意义和具体用法等方面存在一定不同的词汇差异现象。我们对词汇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三个方面,即词的形式、意义和用法,简称词形、词义和词用(刁晏斌 2013),而隐性差异主要集中在词义方面,在词用方面也有表现。   

关于词义的差异,我们在上一篇论文中,曾经按概念义、语法义和色彩义分别对两区的隐性差异举例说明,此处再作补充。   

关于概念义,两区之间存在不少隐性差异,比如“表扬”在普通话中具有[+轻度][± 正式][±公开]的语义内涵/特征,而在华语中则是[+重度][+正式][+公开],二者由此形成一定的差异。除可以由语义特征串呈现的差异外,概念义中还有其他方面的隐性差异。曹炜(2001)把“理性义”即概念义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所举例子如“车”的语义内涵是 指“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而其外延则包括汽车、火车、摩托车、自行车在内的一切车辆,并且认为前者比较稳定,而后者则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比如“汽车”,汪惠迪《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联邦出版社1999)释义为“小汽车”,即轿车,马来西亚华语中大致也是如此。

例如:1.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下,肯定将造成私人车辆的增加,这包括汽车、罗里及摩托车。(2018-09-12)

按,“罗里”又作“罗厘”,是英语 lorry的音译,义指卡车(见《词典》)。此处把“汽车”与“罗里”相对,显然前者专指小汽车,华语中的“汽车”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而这也就是徐复岭(2014)所归纳六种差异的第一种,即使用范围不同。    

关于语法义,徐文列出搭配对象不完全相同和语法特点不同两个方面。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不易区分,以下从共现成分的有无与类型的多少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表述。 

关于共现成分的有无,比如华语中“灌输”以带双宾语为常,而普通话一般只带单宾语,这样相对于华语就少了一个共现成分,徐文所举“提速”可带宾语,也属于此类。至于共现成分类型的多少,一般指的是语义类型,就动词而言,就是其所涉及对象(主要以宾语的形式出现)的种类多少。这里,我们引进一个动词“系”的概念。(李临定 1990)所谓“系”,就是动词联系宾语的数量情况。李文根据语义关系把宾语分为十种。只能带一种宾语的是单系动词,能带两种宾语的是双系动词。同样的表现,也存在于普通话与华语之间。

例如:2.印度旁遮普邦一名男子近日“为了自己哥哥的婚礼”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交往一年半左右的女友却觉得心里怪怪的,直觉男友有事情隐瞒她。(e南洋2019-07-16)    

关于色彩义,张志毅、张庆云(2000)所概括的“陪义”比较全面,基本都在这一范围之内,可以算是一个最大值。这里,我们把与隐性差异相关的色彩义分为以下两类:一是蕴含义,就是直接附着在概念义上的各种色彩义,比如“伟大”所包含的褒义,“丑恶”所蕴含的贬义等;二是组合义,即某一词语受与之共现成分色彩义的影响而“沾染”上的同一色彩,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语义韵”。张志毅、张庆云(2000)所说语域的“隐性伙伴义”中有一些即属此类。    

词义之外,还有词用的差异,其与以上“词义”部分所述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专属于”词用方面的差异主要是频率,上引李文与徐文以及张文均指出或涉及这一点。其实,频率差异只是一个表象,而在这个表象之后,它反映的是什么?我们认为这才是更值得注意和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认识是,作为一种“隐而不显”(即非做具体的对比调查统计无法揭示其不同)的差异,其所反映的是不同华语区之间的各种语用差异:一是用语习惯的不同,二是词汇系统划分及归属等的细微差异(比如同义词和反义词类聚等),三是语言发展速度及取向等的不同,四是受外语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及其程度的不同。    


1.3 余论    

华语词汇与普通话隐性差异的特点有三:一是客观性,是说这样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存在;二是多样性,是说其有较大的覆盖面,涉及众多不同的方面,也具有复杂多样的表现;三是相对性,即由于语言及其运用本身的复杂多样以及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所以各种隐性差异并无绝对性,而我们所关注的,是一种倾向性的趋势和表现。 

除以上三点外,这里还要再补充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隐性差异是在长期使用中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用法,有别于使用频率较低的临时语境义和临时修辞用法(邹贞 2014),所以越是常用词语,其意义和用法往往越加复杂,在两区或多区之间存在隐性差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并且实际上业已存在的隐性差异也确实很多。所以,我们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时,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常用词语,以期反映各地华语常见的、真实的实际使用状况及相互之间的细微差异。    

第二,隐性差异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具体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有无之别,比如在此处具有方言色彩,而在彼处却没有;二是范围大小之别,比如语体色彩,有些传承词在普通话中限于书面语中偶尔使用,而在华语中却属一般语体色彩,其使用范围要大得多;三是程度高低之别,比如频率差异即表现为使用程度的高低。 

第三,相对于显性差异,在华语词汇对比研究中,隐性差异更值得注意和重视,个中缘由大致如下:其一,覆盖范围极其广泛,大致涵盖了词汇及其使用的各个方面;其二,具体的差异事项众多,这方面我们的研究虽然还非常有限,但是初步的印象是具有非常广泛的开掘空间;其三,相关的研究目前少之又少,因此亟待加强,它有可能会成为华语对比研究新的增长极;其四,随着语言事实的不断开掘,有可能从中归纳新的规律、探寻新的方法、得出某些富有理论性的认识。



02  两区词汇隐性差异考察


笔者在《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一文中,分别从概念义、语法义和色彩义的角度,分析了华语与普通话词汇之间的隐性差异,另外也对两区某些词的使用频率差异进行了分析说明,虽然限于篇幅,都只是举例性的,但是足以说明上述隐性差异存在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以下,我们从隐性差异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表现的三个方面,逐一举例说明。

  

2.1 有无之别    

我们先以“拯救”一词为例进行讨论。    

此词《现汉》的释义是“救:~被压迫的人民”;《词典》的释义是“援助使脱离危难;援救:~遇险的船员”。以上释义及举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普通话与华语中此词在搭配对象(主要是宾语)上的区别,前者中“拯救”的宾语多是“指大”的,且多系指人或与人相关的对象,如“人民”“国家”“民族”“生活”等,较少用于个体以及人以外的其他对象,而后者则基本没有这样的限制。

华语中指称个体的宾语用例如:

3.有人乘船去拯救那些在冷水中挣扎的示威者,却被警方试图阻止。(2016-11-03)

4.小狗独自跑到一处偏僻的树林后不断用脚挖洞,拯救了一名被埋在土下的男婴。(2017-05-14)

5.缅甸北部克钦邦一个翡翠矿场,周六下午发生山泥倾泻,造成至少15死 45 伤。拯救工作仍未 完成,当局估计伤亡人数仍会增加。(2018-07-15)

以下是用于动物的例子:

6.这个组织在于拯救小狗,给它们一个新家。(2018-02-13)

7.农场主人法伦在牲口棚前用水扑火,希望拯救14匹马及其他动物,但9只家猫命丧火海。(2018- 11-11)

普通话中“拯救”的使用范围有限,像以下用例极少见到。例如:

8.槟州房屋委员会主席佳日星指出,在槟岛大华高大原房屋计划获拯救后,目前在槟州只有威中还有一项房屋计划搁置,而这计划在不久后将获得拯救。(2016-05-14)

9.若希望联盟成功夺下中央政权,必定会拯救该学院,并打造浮罗山背成为教育中心。(2018-04-13)    

相对于普通话,华语“拯救”的使用范围已有一定程度的扩大,而其表义范围也随之扩大,例10、11中“拯救”分别与“救援”和“救火”共现,表达相同的意思。

例如:

10.该消防车可容纳1500公升水,志愿消防队必须跟进时代提升配备,以拯救更多人命及财物,同时不会再有人在救援工作时牺牲宝贵性命。(2019-05-04)

11.该局联合瓜拉古楼消拯局派出12位消拯员及官员到场拯救外,来自邻近共10支民间义务消防队,包括吉辇县各队及远至威南华都村,共60位自愿消防队员也赶来参与协助救火。(2017-10-20)    

此外,华语中“拯救”还经常用于构成一些固定的语言单位,我们所见有“拯救队、拯 救员、拯救者、拯救人员、拯救单位、拯救行动、消防与拯救局(简称消拯局)、消防及拯救 部队、搜索及拯救中心、拯救当局、医疗拯救任务”等。    

以上事实说明,华语与普通话的“拯救”虽然基本意义相同,但是在具体的使用中,词义外延/搭配对象/语域上呈现隐性差异,具体表现就是上述隐性差异的有无之别。    

以下再以“标榜”为例,讨论某一感情色彩的有无。    

此词《现汉》释义有二,其一是“提出某种好听的名义,加以宣扬”,其二是“吹嘘;夸耀”。《词典》的释义基本相同,只是调整了个别字眼。由释义看,此词表达的主要是负面信息,基本属于贬义词,而华语中,则基本都是中性的用例。

例如:

12.在一个像我国这样标榜言论和新闻自由的民主国家,应该以更实际的行动来实践,而不是通过 立法来变相性干预新闻自由。(2016-02-19)

按,此例中“标榜”的主体是“我国”,所以其[-贬义]色彩格外明显。

以下二例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一点也比较明显:

13.英国厂牌 Seedlip,他们标榜经过蒸馏后才抽掉酒精,不含一般无酒精饮料常有的糖分与卡路里,可说是健康又能品酒的新选择。(2019-08-18)

14.手工香皂兴起,标榜着纯天然无化学成分的手工香皂备受推崇,不仅成为护肤潮流,手工香皂达人更发挥天马行空创意,将普通的肥皂制成各种精致造型,让它晋身送礼新宠。(2019-08-31)

“标榜”的以上使用情况说明,其在两区的隐性差异在于感情色彩,即普通话主要是贬 义,而华语则是中性义,因此也存在感情色彩类型的有无之别。    


2.2 范围之别    

体现为具体使用范围之别的隐性差异现象比较普遍,我们以“人士”为例进行说明。    

此词《现汉》释义为“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民主~|各界~|党外~|爱国~。”《词典》的释义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影响的人物:知名~|民主~|各界~。”    

普通话中“人士”长期以来基本都在上述释义范围内使用,而华语中却并非如此。汪惠 迪《时代新加坡特色词语词典》对此词的释义是“人”,并且在“说明”中指出,“新加坡‘人士’的使用范围相当宽,不论有无社会影响,也不论是否需要用尊称,都可以用‘人士’,几 乎到了无‘人’不是‘人士’的地步……马来西亚也这样用。”

马来西亚华语的情形确实如此,以下“人”与“人士”并用的例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15.警方是分别在浮罗交怡及玛莫逮捕涉及的2名人士,他们2人年龄约30岁。(2018-04-28)

16.部分善心人士在派发红包时都会有筛选的对象,如会优先派发红包予年幼的孩童和年迈的老人 家,年轻人和中年人士则剔除在外。(2019-02-12)

普通话中“人士”基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表示“社会影响”等的词语共现,上引释义中所列举的均为这样的组合形式;而华语中,因为经常用于泛指各色人等,所以没有这样的限制或要求,因而经常单独使用,特别是可以直接受数量结构以及代词等的修饰。

例如:

17.光大国名登记局办公署至今共接获1051名人士申请成为蓝登记国民。其中,华裔申请人士居多,有195人。印裔人士居次,有165名、马来人51名,其他族群40 名。(2018-08-17)

18.他指出,前来寻求协助的人士,该会会先让他们填写一份表格,然后再协助携带该人士前往反贪 会报案,该会也会为相关人士提供意见。(2016-09-09)     最能说明华语与普通话“人士”区别的是以下这样的用例。

例如:

19.在过去10年,槟州平均每一年因涉及贪污被捕人士为22名,但今年至今,被捕人士却增加至65名即相等于295%。(2017-11-16)

按上引词典释义,“人士”的具体所指具有[+正向、褒扬]的语义特征,而例19中,由于接受“被捕”的修饰,“人士”显然具有[-正向、褒扬]的语义特征,而这也说明,作为与“人”同义的“人士”,适用于指称各种各样的人。

以下各例均属此类:

20.他也提醒党员和穆斯林不要轻易被误导,沦为一些对伊党不怀好意人士利用的棋子。(2017-04-28)

21.明天要注册结婚,今天却一起涉毒被捕,1名贩毒嫌犯与道友女友及3名至亲落网。落网人士被 强接受尿液检验。(2018-08-16)

22.这些人士涉及触犯1959/63移民局法令,即没有合法证件、滥用准证、拥有伪造签证盖章的护照 及聘用没有合法准证的外国人工作,有关人士目前被扣查以采取进一步行动。(2019-08-14)

华语中,“人士”的使用频率很高,一方面是有大量具体使用的例子,另一方面也大量用于构成有一定或相当凝固性的组合形式,如以下一些用例(为简省只列出修饰成分,下同):

在职、乐龄、相关、善心、热心、有功、社会、各界、爱狗、志愿、车内、困难、拥车、登山、退休、华教、受惠、单身、社区、任何、抽烟、独立、受封、外州、驾驶、不明、民众、公众、出席、 朝野、内定、政党、受创、可疑、任何、贫穷、残疾、失业、涉及、外界、个别、各族、黑帮、赤贫、贫苦、不幸、不法、弱群、弱势、外国、抗议、养鸽、游行、未成年、印度裔

此外,还有大量临时性的更多音节的组合,如“国内外、热爱大自然的、有家庭负担、受影响的、接到卫生局罚单的、出席农民组织会员大会、试图逃离检举的、在竞选期间给予支持的、爱护动物、玻璃池滑一带、无涉及此案的、有兴趣办庙会的、光顾本报促销摊格的、之前曾通过网络预先购买这段缆车停驶期间车票的”。“目前中国大陆‘人士’的用法也有这种趋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确实如此,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在当下的实际语用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外埠人士、残障人士、单身人士、知情人士、非公经济人士、热心人士、视障人士”等“非传统”形式(刁晏斌 2020),但是如果与华语做一对比,其活跃程度和使用范围均远不及后者,比如看不到如上述那么多固定或临时的组合形式,也很少见到指称[-正向、褒扬]对象的用例,二者的隐性差异并不像上一类那样表现为有无之别,而是使用范围的大小之别。


2.3 程度之别

程度之别可以概括和理解为某一词语使用度的高低差异,是隐性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呈现方式,如果不经过较大规模的实际调查统计,难以发现与揭示,而正是着眼于此,它才被相关论者列为隐性差异之一。以下我们以“典礼-礼”“仪式-式”这两对繁简同义的词/ 语素在两区的使用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现汉》对以上四个词/语素的释义如下: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幕典礼、结婚典礼、毕业典礼等。

礼:①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丧~。

仪式: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授勋~|~隆重。

式:③仪式;典礼:开幕~|毕业~|阅兵~。

《词典》的“典礼”“礼”“式”的释义与《现汉》基本相同,而“仪式”则略有出入,为“典礼和其他礼仪活动的程序、形式”。

按上述释义和所举用例,“典礼”“礼”和“仪式”“式”有交叉的部分,即共同的所指,它们均可用于构成“X+典礼/礼/仪式/式”形式,两区都是如此,但是在使用度上却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就构成了它们的隐性差异。

华语中,“-礼”用得非常普遍、频率极高,刁晏斌(2020)曾经做过举例说明,而此次我们在近400万字的光华网语料中,就看到了以下一些不重复的组合形式:

推介礼、就职礼、宣誓就职礼、检阅礼、闭幕礼、开幕礼、揭幕礼、颁奖礼、动土礼、动工礼、挥 旗礼、成人礼、成年礼、通车礼、启用礼、推展礼、升旗礼、降旗礼、授旗礼、启灯礼、开球礼、宣 誓礼、答谢礼、祭祀礼、加冕礼、结业礼、颁发礼、洗足礼、丧礼、割礼 其中有不少组合形式相当常用,比如“推介礼”有100例,“开幕礼”有38例。

上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X+典礼”或“X+仪式”互换,前者如“颁奖典礼、开幕典礼”,后者如“颁奖仪式、推介仪式”等。也有两种形式共同使用的例子。

例如:

23.理大今年毕业典礼从9月23日开始至9月29日,并由理大校长玻璃市拉惹端姑赛希拉鲁丁殿下主持23日颁奖礼,和24日第一天毕业礼的首个证书颁发环节。(2019-09-22)

24.她是于今早在该校的毕业典礼兼颁奖仪式上,如是表示。(2016-11-11)

特别是“仪式”,偶尔还与“礼”相邻共现,此时大致属于“同义连文”。

例如:

25.大臣为斥资1亿8000万令吉的全国第2个大型太阳能电站工程,主持动土礼仪式。(2019- 04-01)

26.他今日出席第36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火炬礼仪式上致词时,这么说。(2019-05-12) 在近400万字的报纸语料中,华语“典礼、礼、仪式、式”中前三个的使用次数从高到低分别是“仪式”(583)、“礼”(369)、“典礼”(98),“式”的用例数不好确切统计,但一定是少于“典礼”的,理由见下。

普通话中,“X+礼”除了传统的双音节形式如“婚礼、葬礼”等外,极少使用如上所列的三音节形式,例如我们以上列形式为关键词在“人民网-搜索”中进行检索,“宣誓礼、启灯礼、降旗礼、洗足礼”均无用例;“启用礼”9例,均为在华语语境下的使用,所以显系 “引用”,而非本土性的“自用”;此外像“动工礼”“通车礼”“挥旗礼”各仅有 1 例,“颁发礼”2 例,“检阅礼”20 例,也全部如此。

同样的所指,普通话的首选形式是“仪式”,我们2020年5月25日在“人民网-搜索”上检索,共得到351257篇有关的页面,其中的常见形式如“签约仪式、捐赠仪式、祭奠仪式、结婚仪式”;其次是“典礼”,我们在同一时间检索到的含有此词的文章共78608篇,常 见形式如“开学典礼、落成典礼”等。

此外,普通话中上述指仪式、典礼的“式”用得远比华语多,比如以上《现汉》中所举的三个例子,在两区上述语料范围内的使用数量分别如下:

普通话:开幕式 115222,闭幕式 24929,毕业式 96

华  语:开幕式 19,闭幕式 2,毕业式 0

再如普通话中比较常见的“阅兵式”和“首发式”,在“人民网-搜索”中分别有7346和7177例了,而近400万字的光华网中都没有用例。此外,普通话中的“入城式、开班式、开业式、开工式、开学式、开馆式、签约式、颁奖式、纪念式”等,华语中也极少见到。

总之,两区的“典礼-礼”和“仪式-式”在用于构成一个更大的组合形式时,有非常 明显的使用程度差异,具体排列顺序如下:

普通话:仪式、典礼、式、礼

华  语:仪式、礼、典礼、式


03  隐性差异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对于全球华语各言语子社区的词汇对比研究而言,隐性差异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研究的 开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总结。   
        3.1 对华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的基本认识是相关研究能够促进华语词汇对比研究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李如龙(2013)指出,定居在海外的华人(包括港澳台的同胞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应在6000万以上,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由于各地方言背景的不同以及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华语词汇上的差异也是相当可观的。由此可见,各地华语词汇差异的研究大有可为,而已有的研究实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然而,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相关研究还有很大局限。刘华、郭熙(2012)对此做过以下的分析:由于缺 乏第一手的海外华语分布的详细调查资料,现状的描写多偏重理论分析,所用语料大多来自作者自身的体验和总结,多从经验出发,比较单薄。另外,在方法上,大多是卡片式、个案 式、专家经验式的研究,尚未进行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库的统计研究。 
    邱克威(2012)立足于马来西亚华语研究,列出了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领域局限而未见全面开拓,二是零星论述而缺乏系统阐发,三是片面浅汲而不做穷尽深入,四是各自表述而较少交流汇集。以上是就“总体”而言,至于词汇方面,邱克威(2017)指出:“以词汇研究而论,至今仍停留于举例式共时比较描写层面”。这样的“举例式共时比较描写”,无疑还有很大的开拓与发掘空间,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向深化和细化方面发展,而隐性差异的研究正是途径之一。     
    笔者对华语隐性差异的研究始于海峡两岸词汇对比,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语素-义素 本位”的概念,即把研究对象和视角由词的层面深入到语素、义素(语义特征)层面(刁晏斌 2016),也就是主张由显性差异深入到隐性差异,而现在看来,这同样适用于更大范围的全球华语词汇对比研究。总体而言,华语词汇隐性差异概念的引进以及相关研究的开展,必然会给该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以及新的变化,具体而言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给华语词汇对比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以前的华语词汇对比研究主要关注显性差异,而大量存在的各种隐性差异基本没有进入视野。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方面将是未 来一个阶段内重要的新增长点。 
    其二,由此可以发现更多的鲜活语言事实。初步的尝试性调查,使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方面的研究内涵丰富、潜力更大,对那些广泛分布的隐含的细微差异的调查分析与归纳总结,会使整个研究更加立体、丰满。 
    其三,促使研究思想与方法的改变。就词汇差异类型及其对交际与交流的影响而言,显 性差异为“大”,隐性差异为“小”,以前的研究思路基本是“抓大放小”,而现在我们更应该抓大不放小,更应强调“细大不捐”;就研究方法而言,要发现更多隐而不显的各种细微差异,传统的手工式作业效率低下,而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库的调查统计成为必然的选择。 
    其四,有助于华语研究理论的建设和完善。全球华语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建设相对滞后,这方面可谓任重道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华语研究能够而且应该成为已有理论的应用地与验证场,同时也是新理论的“孵化器”(刁晏斌 2020)。隐性差异本身就是一个包含比较丰富理论内涵的命题,而相关研究实践的总结归纳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价值。 
    其五,具有辐射潜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类推到其他相关研究中。已有的某些研究本来就有“跨界”性质,比如对词的语法义隐性差异的考察,也可以在语法对比的框架下进行。除此之外,隐性差异的思想和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的研究中。    
     例如: 
    27.州元首敦阿都拉曼阿巴斯也在是次演词中强调,州政府是时候仔细研究,在兴建全新立法议会大厦时,一并建造全新行政中心,让行政中心与州议会未来能在同一层檐下。(2019-08-05) 
    华语中,“是时候+VP”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句式,普通话中近年来也开始使用,但一是频率不高,二是范围不广(比如高规范度的媒体中较少使用),三是一般要与句末助词“了”共现。如果在“显性差异观”下,上述差异可能会被忽略,而在“隐性差异观”下,却非常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另外,例27中还用到“在同一层檐下”这样的表述形式,这涉及修辞问题,而普通话中一般不会在此处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或许可以提示我们,在修辞对比研究中,隐性差异可能也是一个应有的角度和方面。   

       3.2 对华语工具书编纂的意义和价值   
    李行健(2013)最初提出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的概念时,主要就是着眼于两岸语文对比 辞书编纂中的释义问题,而我们把这对概念扩大到整个全球华语词汇的对比研究,因而就其实践意义和价值而言,仍然主要在于相关工具书的编纂方面。 
    汪惠迪(2004)曾经列举几个“同词异用词”:“粮食”,在中国大陆一般没有比喻用法,凡比喻义都用“食粮”,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比喻义常用“粮食”;“而已”在大陆、香港多用于书面语,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多用于口语;“一小撮”在大陆是贬义词,在新加坡好些人当中性词用。在《词典》的释义中,前两个词的差异没有反映,只有“一小撮”有所体现:“指很少的量(用于人时含贬义,在新加坡等地是中性词)”。 
    类似能够反映“异用”的释义再如“提拔”,《现汉》释为“选拔人员使担任更高的职务:~干部”,而《词典》则增加了“选拔提升”,这就明确此词的使用范围并不仅限于“干部职务”, 因为华语中如下的用例比较常见: 
    28.克洛普治下的四名中后卫全部受伤,一线队已无中后卫可用,惟有从预备队乃至梯队提拔年轻 球员。(2016-01-06)  
    再如“配套”,《现汉》只列动词义,即“把若干相关的事物组合成一整套”,《词典》也 是如此。然而,华语中“配套”用为名词的例子比较多见。
    例如: 
    29.即使由州政府或其属下机构所推出的可负担房屋计划配套、也专注于可负担房屋40万令吉之间的顶价配套,少于20万令吉的配套则少之又少。(2015-11-30) 
    30.我国也努力争取在拉贾斯坦兴建3000 公里道路的 6 个配套,投资额达 15 亿美元。(2017-04-05) 
    31.在过去的谈判当中,一些方面也暗示他们可以提供低利息或甚至是没有利息的财务配套,就如 同为印度提供的配套一样。(2018-06-02)马来西亚华语之外,其他国家华语中也不乏这样的用例。再如: 
    32.李资政同意把这两项课题纳入配套内。(新加坡《联合早报》)
    33.新加坡外交部重申,引渡条约和防务合作协定是1个配套,必须同时进行且同时达成协议。(泰 国《世界日报》) 
    34.接下来的几年,我们将增加一些商业和零售空间的配套,使这个社区更加精彩。(菲律宾《商报》 2016-12-12)
    35.西努省钓顺杜水库建设项目分为 2 个配套,第一配套的投资总值约达 7041.7 亿盾和第二配套约 达 6469 亿盾。(印尼《国际日报》2019-10-03) 
    36.值得一提的是,蕉岭立足若夫公园文化休闲载体,不断完善配套的基础上,还注重持续添绿行 动。(《国际日报》2020-05-21) 
     37.(UBC 温西 Dunbar 区别墅)近Kerrisdale社区中心,图书馆,游泳馆,公园等社区公共配套。(加拿大温哥华天空网 2020-05-27) 
    综上,《词典》应增收“配套”的名词义项“指称配套的或成套的项目、设施、服务等”。 
    在“隐性差异观”下,《词典》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不变应万变”,即把大量的含 有某种隐性差异的词语当作华语通用语,采用或基本采用《现汉》释义,由此就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实际存在的各种差异,并因此而给出一些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的信息。比如,上引《词典》中对“人士”的释义,对照汪惠迪《时代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词典》中的说解和大量实际用例,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和突出。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词典》之过,而是它的编纂缺乏相关具体事实研究的有力支撑。   
    总之,不同华语社区词汇隐性差异研究对华语工具书编纂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具体而言,一是使人们发现存在的问题,二是给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简介


    刁晏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华语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英双语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Chinese”中文主编。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两岸语言文字研究会会长,全国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刁先生长期致力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史研究,代表性研究为:全球华语社区范围内共用语言的差异与融合研究;当代汉语语法、词汇、语音与修辞等现象的研究;文革时期语言研究。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学术独著20余本,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10余本,主持重大学术课题近10项。




课程推荐

必备课程|“统计女王”和你讲:每一个文科生都能成为SPSS操作能手!


往期回顾


刊讯|《汉语学习》2021年第1期


声音|进一步提升语言学学科建设水平——从本科生培养谈起


学术会议|第三届汉语词汇史青年学者论坛


盘  点|拥有“语言学”本科专业的五所学校是……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


今日小编:雨季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